大夏天,外面热得跟蒸笼似的,家里本来是唯一的避难所。突然,那续命的风停了,或者变成暖风机。那种感觉,真是从脚底板凉到头顶——不对,是热到头顶,心却是拔凉拔凉的。第一时间不是想着怎么自己动手,而是掏出手机,开始搜维修空调的电话。这就像是按下了一个启动键,启动的是一系列不确定、可能伴随“大出血”的流程。
想起去年那台卧室的,好好地吹着,突然“嘀嗒嘀嗒”响个不停,然后就开始漏水。不是一点点,是沿着墙壁往下淌,跟开了水龙头似的。赶紧拿盆接,那叫一个狼狈。打维修电话,约时间,师傅来了,看看,摸摸,说是管子堵了,得清洗。一番折腾,又是拆又是洗,最后收钱。当时想着,总算好了吧?结果没过多久,又开始漏。再叫,换个师傅,这次说是冷凝水泵的问题。得,又花钱。维修维修空调,有时候感觉不是在修机器,而是在修一种信任,一种对它还能撑多久的期盼。

还有一次,客厅那台老伙伴。开机,外机吭哧吭哧地响,内机也转,但就是一点冷气没有。典型的不制冷。心里咯噔一下,这八成是缺氟利昂了吧?这可是个“玄学”问题。师傅来了,拿个表一测,果然!“压不够了,得加氟。”行吧,加!看着师傅拿个小瓶子倒腾,心里肉疼。加完是凉快了,但总觉得,这氟利昂怎么就莫名其妙地少了呢?是不是上次维修没弄好?或者,是不是根本就没少,只是个万能的收费理由?唉,这些维修空调里的门道,外行人哪懂啊。
最怕遇上那种来检查一番,就说“这机器太老了,没修的价值了,建议换新的”的师傅。你说气不气?明明前两天还能吹出点凉气,怎么到你这儿就“寿终正寝”了?当然,有时候也理解,老机器修起来麻烦,零件不好找,师傅们可能也嫌弃。但作为用户,总希望能榨干它最后一丝价值。这种时候,就得碰运气,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愿意花点心思去修的师傅,而不是只想着怎么最省事或者利润最高。
约师傅上门,本身就是一场考验。得预约,得在家等着,有时候师傅说好一个时间段,结果不是提前就是延后,你一整天哪儿都去不了,就守着那个随时可能响起的电话。来了吧,得给人家挪地方,看他们又是爬高又是搬东西。看着他们汗流浃背地鼓捣那堆机器,心里又觉得他们也挺不容易的。高温作业,技术活儿。只是,这“维修维修空调”的服务质量,真是参差不齐。有的师傅干脆利落,一看就知道是老手;有的就慢吞吞,边修边打电话问人,让人心里没底。
价格也是一言难尽。同样的问题,不同的师傅可能报价完全不一样。有时候说是小毛病,收个几百;有时候看着挺正常,查来查去最后说换个主板,得上千。那感觉,就像是坐在谈判桌上,但你手里根本没有筹码,对方说什么就是什么。尤其是在夏天最热那几天,你简直没有任何议价能力,人家知道你离不开,只能任人宰割。这钱花出去,要是真彻底修好了也认了,就怕没多久又出新问题,或者同一个问题复发。这时候真是欲哭无泪,感觉钱都扔进去了,问题还在那儿。
不仅仅是硬件问题,空调清洗也是个大项。用久了,里面脏得不行,吹出来的风都带着灰尘和细菌。定期清洗是必须的。自己洗吧,拆装复杂,洗不干净关键部位。请人来洗,又是一笔开销。看着师傅拿着各种清洁剂、高压水枪对着内机外机喷啊冲啊,那场景确实挺壮观。洗完是感觉空气清新一些,但总是在想,是不是每次都能洗干净?那些角落里的灰尘真的去除了吗?
所以,维修维修空调,在我这儿,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家电维修概念了。它包含了等待、焦虑、对未知故障的猜测、对维修人员的信任度评估、对钱包厚度的考量,甚至是对这个夏天能否安然度过的小小祈祷。它是一场循环上演的生活剧,主角是我,配角是那台不争气的机器和那些形形色色的师傅们。每次经历完一次,总想着下次一定好好保养,避免再走这条维修之路。结果呢?明年夏天一到,说不定又是一个新的故事,新的故障,新的维修维修空调经历。这日子,就在这来回折腾中,一年一年地过着。希望我的空调们,这个夏天都争气点吧,别再让我体验那种心惊胆战的感觉了。真不想再跟任何一个师傅讨论不制冷还是漏水,更不想听到那个让人哆嗦的词儿——氟利昂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