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儿,十有八九是“缺氟”了。电视上、网上,修空调的说来说去,大半问题都归到这儿:不制冷?加冷媒!风量小?加冷媒!噪音大?呃,也许跟冷媒没直接关系,但反正,好像冷媒就是空调的“精气神”,没了它,啥都玩不转。
得,这活儿咱自己干不了,只能请维修师傅了。电话打过去,描述了半天症状,那边接电话的小哥听完,嗯嗯啊啊的,最后来了句:“八成是缺氟了,得加冷媒。”看吧,我就说嘛!心里一边嘀咕着“果然如此”,一边又犯嘀咕:真是缺氟吗?别到时候稀里糊涂地被宰一刀。

约好了时间,师傅准时来了。一身工装,拎着个工具包,看着挺专业的。进门先对着空调室内机瞧了瞧,摸了摸出风口,又跑到阳台看室外机。又是听声音,又是看连接管有没有结霜啥的。最后,他拿出个压力表,接在室外机的一个接口上,嘴里念念有词:“哟,压力是有点低,缺氟了。”语气挺笃定的。
当时我就问了句:“师傅,它为啥会缺氟啊?冷媒不是封闭在里面的吗?”
师傅看了我一眼,那种看“你问这干啥”的眼神,但也耐心解释了几句:“正常用久了,多多少少会损耗一点。不过要是漏氟的话,那可就麻烦了,得先找到漏点补上,不然加了也没用。”听他这么一说,心里又是一紧,别是漏氟吧?那不是要大动干戈?
师傅又检查了一番连接管,没发现明显的油迹(据说这是漏氟的迹象),然后说:“看着不像漏氟,估计就是正常损耗,或者安装时候没弄严实。加冷媒就行。”
好吧,既然师傅这么说,那就加冷媒吧。问了下价格,师傅报了个数字,听着不算便宜,但想想这大热天的,能赶紧凉快下来,也认了。不过,不同师傅报的价格差别可大了去了,有的按压力算,一个压力多少钱;有的按“个”算,加满多少个压力,或者直接说加一次多少钱。这里的门道真多,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忽悠。之前听朋友说过,有些不靠谱的师傅,明明没缺氟,也硬说缺氟,甚至把原来的冷媒放掉一点,再给你加,这钱挣得可真黑心。还有的,不管你空调啥型号,直接按最高标准收钱。这行当,水深着呢。
师傅开始加冷媒了。他从工具包里拿出一个冷媒罐子,连接到压力表和室外机的接口上。拧开阀门,就能听到“嘶嘶”的声音,那是液态或者气态的冷媒被“灌”进空调系统里了。师傅眼睛盯着压力表,看指针慢慢往上爬。一边加,一边还时不时摸摸连接管,感受温度变化。他说,凭经验也能判断加了多少。
看着师傅忙活,我心里挺忐忑的。一方面盼着赶紧加完,空调恢复正常,屋里能凉快起来;另一方面又有点担心,这冷媒到底加多少算合适?加多了会不会有问题?加少了又不管用。师傅说,要按空调铭牌上的标注来加,或者根据压力、电流等参数来判断。这玩意儿,技术活儿,咱是真不懂,只能全凭信任了。
加了一会儿,师傅说差不多了,关掉阀门,卸下工具。再启动空调,室内机吹出来的风明显凉了!哇!那种感觉,就像在沙漠里走了几天几夜,突然看见一片绿洲,整个人都活过来了!出风口的温度计拿来一测,乖乖,十几度,跟之前二十好几度比,天壤之别!
瞬间觉得这钱花得值了。虽然肉疼,但跟能舒舒服服过夏天比起来,这点付出也就不算什么了。师傅走后,我在屋里来回溜达,享受着久违的凉爽。这才叫生活嘛!
但事后冷静下来想想,还是有些疑问。我的空调才用了没几年,怎么就缺氟了呢?是不是当时安装的时候没弄好?如果真是漏氟,这次加了冷媒,过一阵子是不是又会漏光?下次是不是还得加?这不就成了个循环?
其实,空调不制冷,不一定就是缺氟。脏了、堵了、电容坏了、主板有问题,甚至遥控器设置不对,都可能导致不制冷。有些不负责任的维修师傅,来了一看,最省事儿最赚钱的就是让你加冷媒。反正冷媒看不见摸不着,加了好像立竿见影,普通消费者也难判断真假。结果问题根本没解决,钱倒是花出去了。
所以啊,找空调维修,真得擦亮眼睛。最好找正规公司,有资质、有口碑的。别找那些路边贴小广告的,或者随便在网上搜个电话就来的,风险太高。师傅来了,多问问,多看看,了解一下故障原因。如果一上来就让你加冷媒,不妨多留个心眼,问问是不是漏氟,怎么判断的。一个负责任的师傅,应该会仔细检查,告诉你真正的故障原因,并给出解决方案,而不是逮着加冷媒这一项服务猛推。
再说了,冷媒也不是啥环保无害的东西,特别是以前常用的氟利昂,对大气层有害。现在用的新型冷媒环保一些,但终归是化学物质。老是缺氟、漏氟,说明空调本身或者安装有问题,应该从根源上解决,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,不停地加冷媒。
这个夏天,我的空调算是续上命了。但这次维修的经历,也让我对空调维修加冷媒这事儿有了更深的认识。它既是解决不制冷问题的常用手段,也是维修市场上乱象频出的“重灾区”。作为消费者,多学点知识,少一分盲从,才能避免被忽悠,让钱花在刀刃上,也让家里的老伙计真正恢复健康,而不是靠一次次加冷媒勉强支撑。毕竟,夏天那么长,没空调的日子,真是一天也熬不下去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