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想啊,外面三十七八度,甚至四十度往上,空气跟泼了热油似的,黏糊糊的。屋里呢?跟蒸笼没两样。电话响了,那头声音急得冒火星子,“师傅,快来!空调不制冷了!受不了了!”或者,大冬天,零下好几度,呼呼的北风刮窗户,暖气片冰凉。又一个电话进来,“师傅,暖气模式没反应,冻死了!”这种时候,你去的不是修机器,你修的是命。
那感觉,跟救火队员差不多,只不过救的是舒适,是安心。拎着工具包,沉甸甸的,里面家伙什儿不少,万用表、扳手、螺丝刀、钳子,还有那探漏仪,看着不起眼,关键时候顶大用。敲门进去,屋里扑面而来的或是热浪,或是寒气,跟外头形成鲜明对比。客户的眼神里,带着期盼,带着一丝不耐烦。你得赶紧上手,可不能毛手毛脚。

首先,听。听机器的声音对不对,有没有异响。然后,看。看外机是不是结冰了,内机滤网是不是堵成团了,铜管有没有油污渗出。再上手摸,感受温度, Vibration (振动)是否正常。这都是经验。有时候,问题特直观,一看就明白,比如风机不转了,电容鼓包了,或者干脆,遥控器没电……这种时候,心里就踏实,小case。可更多时候,故障藏得深,模棱两可的。压力不对,电流不对,就是找不着漏点;板子亮红灯,说明书上只有个代码,具体啥意思得靠猜,靠平时一点点攒下来的知识碎片去拼。
diagnosing (诊断),这是最考验人的。一台空调几千上万的零件,哪个环节出了岔子都可能影响全局。压缩机,系统的心脏;冷媒,流淌的血液;电路板,指挥的大脑;风机,呼吸的肺腑。哪个环节出了问题,都可能导致系统瘫痪。你得像个侦探,抽丝剥茧,从表象看到实质。那汗水,噼里啪啦往下掉,尤其夏天,在狭小的空间里,空气都不流动,感觉自己要融化了。可客户就看着你,你得冷静,得专业。
沟通,这又是一门大学问。修好了,得跟客户解释清楚是什么问题,怎么修好的,平时要注意什么,比如清洗滤网,别对着吹等等。没修好?或者需要换大件?那更得说清楚原因,价格,让客户心里有数。有些人,一听要换件,脸色唰一下就变了,觉得你在坑他。这时候,信任就变得特别脆弱。你得有耐心,有理有据地解释,拿出证据,比如坏掉的零件,测量的数值。服务,不光是手艺好,嘴皮子也得利索,得真诚。
遇上难缠的客户,也是常有的事。比如,修好了过两天又说不行了,可你去了一看,压根不是同一个问题;比如,非要你承诺修好永不坏;比如,觉得收费高,跟你斤斤计较半天。这时候,脾气再好的人,心里也难免冒火。但你不能表现出来,你代表的是服务的脸面。深呼吸,再解释一遍,或者找个更合适的方式处理。这一行,技术重要,情商也同样重要。
还有那些非正常上班时间来的活儿。大半夜,或者过年过节。电话来了,你知道客户是真的急了,不然谁愿意这时候叫人上门?心里骂一句,但还是得去。去了,可能要爬高,可能要钻低,可能要面对满屋子过节的亲戚,他们看你的眼神,就像看个闯入者。但你得把活儿干漂亮,让他们的舒适赶紧回来。这种责任感,支撑着你继续。
说到底,服务空调维修,修的不仅仅是机器。修好机器只是基础,是技术活儿。更重要的,是服务好机器背后的人。是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,是在他们最需要舒适的时候,把舒适还给他们。看到客户脸上舒展的笑容,听到那句“谢谢,凉快/暖和多了!”,那一刻,你觉得所有的汗水,所有的辛苦,都是值得的。
这活儿,风吹日晒,灰头土脸是常态。夏天晒得黢黑,冬天冻得手僵。钻过油腻腻的厨房,爬过尘土飞扬的阁楼,在嘈杂的外机旁边蹲守半天。没多少人觉得这活儿有多光鲜,甚至有时候,会被人看低一眼。可是,当你的手,让一台冰冷的机器重新焕发“生机”,让一个因为温度而烦躁不安的家庭重获平静,那种感觉,是实实在在的。
技术要不断更新,新的型号,新的系统层出不穷。工具也要趁手,好的工具能事半功倍。但最最不能丢的,是那份服务的初心。是用心去听客户的需求,用眼睛去观察细节,用脑子去分析问题,用手去解决麻烦,最后,用真诚的态度去赢得尊重。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力气活儿,这是一个需要脑力、体力、更需要人情味儿的活儿。每一次上门,都是一次新的挑战,也是一次积累经验、提升服务的机会。这个世界需要那些躲在机器后面,默默付出汗水,为人们送去冷暖,送去安心的维修师傅。他们修好的不只是一台机器,他们修好的,是生活的温度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