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下好了,汗珠子瞬间就下来了。大清早还没出门,背心就湿了一片。脑子里第一反应是:得修理啊!刻不容缓!在这个夏天没空调,简直就是等死。然后就是一阵烦躁,因为我知道,这修理,从来就不是件痛快事儿。
第一步,当然是找人。翻箱倒柜找出当年买空调留下的说明书,那上面的电话号码,鬼知道还能不能打通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拨过去,嘟嘟嘟…占线。意料之中。再找,网上搜,空调修理,各种广告弹出来,眼花缭乱。哪个靠谱?哪个不是坑?心里打鼓。随便选了个看起来规模不小的服务平台,又一个电话号码。

这次倒是通了,但那接线员的声音,听着就让人没啥指望。标准的客服腔,公式化的问候,听得我头疼。她问型号,问故障现象,我舌头打结,描述得语无伦次——就是不凉啊!出风是热的啊!那个声音就那么不疾不徐地在电话那头重复:“先生,请您详细描述一下具体故障代码或者指示灯状态。” 我哪儿知道什么代码?我就知道它不制冷了!热死了!
来回说了半天,感觉鸡同鸭讲。我急得想把电话摔了,她那边估计也觉得我这客户挺麻烦。最后,总算给我登记了,说是会派师傅跟我联系。然后,咔嚓一声,电话挂机了。没说啥时候联系,没说大概费用,就这么完了。留下我对着听筒的忙音发呆。
这挂机声,简直就是一首前奏曲,预示着漫长的等待要开始了。我焦躁地在家来回踱步,时不时看看手机,生怕错过了那个“师傅”的来电。一个小时过去了,没有。两个小时过去了,还是没有。热得我T恤衫都快拧出水来了。那种无力感,真是透心凉——字面意义上的透心凉是没有,但心里拔凉拔凉的。
我忍不住又拨了那个平台的电话。这次换了个接线员,我得把刚才的话再重复一遍。新的接线员依然公式化,但这次告诉我,因为天气热,报修的多,师傅们都排满了,让我耐心等待。耐心?我都要中暑了!他们知不知道没空调的夏天意味着什么?那根本不是生活,那是蒸笼里的煎熬!我又问大概什么时候能来,她说不确定,师傅会提前联系。依然是含糊其辞,然后又是咔嚓,电话挂机。
第二次挂机,这次感觉更糟。仿佛被全世界抛弃了,被修理 服务系统无情地挂机了。我开始后悔,是不是不该找这种大平台?那些街边贴小广告的游击队,是不是反而来得快?但转念一想,游击队师傅 费用会不会更离谱?修不好怎么办?更愁了。
就这么等待着,体验着热浪一层层地把我吞没。期间,我尝试自己研究空调。在网上搜“空调不制冷”,跳出来各种教程,说什么缺氟了,说什么滤网堵了,说什么电容坏了…看起来都挺专业,我又完全不懂。我能做的,也就是把滤网拆下来洗了洗,那上面的灰尘啊…跟煤灰似的。洗完装回去,然并卵,吹出来的风依旧是热的。
终于,在煎熬了将近五个小时后,一个陌生号码打进来了。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声音:“喂?是不是报修空调?” 我一个激灵:“是是是!” 赶紧把地址说了一遍。师傅说:“好,大概一小时后到。” 心里总算燃起一丝希望。
这一小时的等待,相比之前,感觉也没那么漫长了。我把屋子稍微收拾了一下,把空调周围清空,就等着师傅 上门。他来的时候,背着个工具包,看着挺朴实。进屋后,二话不说,先围着空调里里外外看了一圈,摸摸管子,听听声音,然后拿出了个压力表接上。
一套流程下来,他告诉我:“缺氟了。” 我问:“严重吗?” 他说:“漏得不厉害,但得补。” 然后又说:“还有电容有点老化,顺道换了吧,不然过一阵子可能又启动困难。” 我心里咯噔一下,知道要出血了。问费用,他报了个数字。这个数字嘛…说实话,比我心理预期的要高。我试探性地讲了讲价,师傅笑了笑,说这是公司定的价,他也做不了主。好吧,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,热是真热,不修不行。
师傅动作挺麻利,加氟,换电容。我看着他忙活,时不时问两句。他倒也耐心,简单给我解释原理。看着那些管子、电线,感觉挺神奇的,这么个大家伙,全靠这些东西运作。整个修理过程大概花了四十分钟。修好后,空调终于吐出了久违的冷气!那股凉风吹到脸上的瞬间,简直像见了亲人一样!太感动了!
师傅走后,屋里温度渐渐降了下来,我也感觉自己从濒临中暑的边缘被拉了回来。这次空调修理的体验,就像坐了一趟过山车。从空调坏掉的绝望,到电话 挂机的焦虑,再到漫长等待的煎熬,最后师傅 上门 修理后的解脱。整个服务流程,从报修电话开始,就透着一股子陈旧和低效率。仿佛时间还停留在十几年前,没有方便的App预约,没有透明的费用清单,没有准确的上门时间预估。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,都得靠电话来回沟通,而这电话,还动不动就挂机,或者根本打不进去。
什么时候空调修理也能像叫外卖一样方便快捷呢?点一点,就知道谁来,大概多久到,多少钱,过程透明。而不是像现在这样,一个电话打过去,就像掉进了黑洞,能否等到那个救命的师傅,全看运气,全靠等待。这电话挂机的背后,是多少个夏天里,无数家庭面对空调故障时的无奈和焦灼啊。希望下次,不,最好没有下次修理,但如果真有,我希望能有一个不那么让人崩溃的服务 体验。这个关于电话挂机空调修理的故事,就是这个夏天,我最深刻的“热”回忆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