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这事儿,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我家老头子那副得意的神情。那年夏天,电费单子跟天气一样,蹭蹭地往上涨,我妈天天念叨。我爸呢,一言不发,在院子里捣鼓了好几天。最后,一个黑黢黢、长得有点像蜈蚣的怪东西就诞生了。
他管那叫“不花钱的热水器”。

我当时心里直犯嘀咕,这玩意儿能行吗?一堆废旧的塑料饮料瓶,一个木头架子,几根软管。看着也太……土了。
核心部件,就是那些大号的可乐瓶,得有几十个。老头子把它们一个个洗干净,撕掉标签,然后在院子里排成一列,像等待检阅的士兵,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。
最关键的一步来了。他给每个瓶子的底部和瓶口盖子都钻了个洞,洞的大小得刚刚好,能让一根细细的塑料软管紧紧地穿过去。然后,像穿糖葫芦一样,把这些瓶子一个接一个地用软管串联起来。你想想那个画面,一长串的瓶子,从第一个瓶子的瓶底进,瓶口出,再进入第二个瓶子的瓶底,以此类推。形成一个蜿蜒的“水路”。
光这样还不够。太阳喜欢什么颜色?黑色啊。他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桶黑色的油漆,不是喷漆,是那种刷的,味道刺鼻。把串好的瓶子阵列整个刷了个遍。那叫一个黑,黑得发亮,放在太阳底下,感觉它能把所有的光都吸进去。
最后一步,就是把这个黑色的“瓶子长龙”盘绕着固定在一个斜向太阳的木架子上。架子的一头接上自来水管,另一头引出一根管子,通向一个保温的储水桶。那个桶,其实就是个大号的泡沫箱子,里面套了个结实的塑料袋。简陋,但思路清奇。
万事俱备。
那天下午,太阳毒辣。我们打开了进水阀门,冰凉的自来水缓缓地流进第一个瓶子,然后是第二个,第三个……水在那个黑色的迷宫里缓慢地旅行。
大概过了一个多钟头吧,我爸神神秘秘地把我拉到出水口。
“伸手试试。”
我将信将疑地把手伸过去。一开始,水还是凉的。慢慢地,一股温热传来,然后,越来越烫!真的,不是温水,是会让你下意识缩手的那种烫。哗哗流出的热水在阳光下冒着微弱的热气。
那一刻,我真惊了。就这么简单的物理原理,黑漆吸热,瓶子内部形成温室效应,水流在里面被持续加温,一串瓶子接力下来,温度就相当可观了。
后来,那个夏天,我们家洗澡、洗碗,用的都是这“蜈蚣”产出的热水。那成就感,啧啧,是花钱买个崭新机器完全无法比拟的。它不完美,阴天没用,水流不能太大,但它代表着一种智慧,一种不向生活账单低头的倔强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