搬家这事儿,最让人头疼的环节,对我来说,永远是那个挂在墙上的大家伙。它不是一件家具,搬了就能走,它跟你的房子长在了一起。
我还记得第一次搬家,年轻,图省事,随便在楼下小广告里找了个师傅。人来了,工具包往地上一扔,三下五除二,外机哐当一声就拆下来了。当时我还觉得,嚯,真麻利。等到了新家,安上去,开机,风是凉的,好像也没什么不对。

可从此,心里就埋下了一根刺。
那个支架,师傅用旧的,他说还能用。可我每次探头往窗外看,都觉得它在风里抖。墙上的洞,他用一团破布随便塞了塞,下雨天,墙纸上就洇出一片水渍。最要命的是,那空调的制冷效果,一年不如一年,总觉得憋着一股劲儿,就是出不来。后来才知道,管路里进了空气和水分,全毁了。
那感觉,就像买了一双很贵的鞋,却找了个街边摊的师傅给你钉了个歪歪扭扭的鞋掌。鞋还是那双鞋,但它再也走不出原来的气派了。
后来再搬家,我学乖了。
我花了几乎半天的时间,看评价,问朋友,最后找到一个收费贵出三分之一的团队。来的是两个小伙,穿着统一的工作服,一进门就先铺上防尘布。
我看着他们干活,那真是一种享受。
拆机的时候,他们会先把制冷剂仔细地回收到外机里,而不是直接放掉。那个铜管接头,他们用专门的扳手,小心翼翼地拧开,然后用电工胶布把管口封得严严实实,说这是为了防止灰尘和湿气进去。
到了新家,安装更是讲究。一个人在外面吊着绳子,另一个人在屋里递工具、看水平。光是打孔的位置,他们就用水平尺量了半天,说要有一个微小的倾斜,方便冷凝水流出去。那个被我唾弃了很久的旧支架,他们看了一眼就扔到了一边,换上了崭新的、厚实得多的不锈钢支架。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是他们拿出了一个我从没见过的机器,嗡嗡嗡地开始响。我好奇地问这是干嘛。小伙子笑着说,抽真空。把连接管里残留的空气全抽干净,这样制冷剂才能最高效地循环,机器的寿命也长。
那个嗡嗡声,在我听来,简直是世界上最悦耳的音乐。它响了足足有十五分钟。
那十五分钟,我才真正明白,专业和糊弄的区别,不在于最后空调是不是凉了,而在于那些你看不见、摸不着,却决定了未来几年你是否能睡个安稳觉的步骤。
活儿干完,他们把地上的灰尘扫干净,连拆下来的包装箱都帮我带走了。
那天晚上,我打开空调,风柔和又强劲,几乎听不到外机的声音。我走到窗边,看着那个稳稳当当、安安静静待在那里的外机,心里那叫一个踏实。
从那以后我算是明白了,有些钱,真的不能省。它不是花在了几颗螺丝、一个支架上,而是花在了责任心、花在了专业、花在了你未来几千个日夜的舒心和安宁上。这笔账,怎么算都划得来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