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开始,以为是新机器磨合期,忍忍就过去了。结果呢?越响越烈。站阳台边上听,感觉整个机器都在震,连带着墙体都好像微微颤抖。这哪是享受凉风,分明是噪音折磨。维修,成了绕不开的话题。
你说这玩意儿,好好地怎么就突然声音大了呢?心里犯嘀咕,是不是哪儿坏了?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振动加剧。摸上去,那个外壳,那个散热片,都在嗡嗡地震。首当其冲怀疑的就是安装不牢。会不会是固定螺丝松了?或者支架有问题?想象一下,四个角没搁平,或者螺丝没拧紧,机器一启动,内部零件一转,共振起来,那声音能小才怪。赶紧找个扳手,对着外机支架上的螺丝一通检查,发现倒也没明显松脱的。但,谁知道呢? maybe是内层看不到的地方?

还有一种可能,那个风扇!外机的风扇是给散热片散热的,转速挺高的。如果风扇叶片变形了,或者上面沾了什么东西,比如树叶、塑料袋什么的(虽然我家外机位置比较高,但谁知道呢?),转起来就不平衡了,自然会发出怪声,而且带动整个机器振动。又或者,风扇的轴承该润滑了?或者磨损了?轴承这东西,用久了,磨损是常有的事,一旦润损,摩擦力增大,噪音也就来了。那种尖锐的、或者沉闷的嗡嗡声,很多时候就跟轴承有关。自己想伸手进去清理清理风扇叶片,又有点怵,毕竟是电器的核心部分,搞不好更麻烦。
除了外部能看到的,更让人担心的就是机器内部的压缩机。这可是空调的心脏啊!如果压缩机出问题,那可就不是小事了。压缩机噪音大,通常意味着内部零部件磨损、润滑不足,甚至可能是什么地方卡住了。压缩机工作时本身就有声音,但正常的声音是一种比较均匀的嗡嗡声,而不是那种刺耳的、或者敲击的、或者频率异常的响动。听到那种不正常的声音,心里咯噔一下,这维修费用怕是不低吧?换压缩机,基本等于换了大半个外机。
当然,有时候问题可能没那么复杂。比如,散热片太脏了。积满了灰尘、柳絮,散热效果变差,机器为了维持制冷效果,压缩机和风扇就得更卖力地工作,转速更高,负荷更大,噪音自然就水涨船高。这就像人跑累了喘粗气一样。定期的清洗其实挺重要的,不光是为了效率,也为了让机器“呼吸”顺畅,别“吼”得那么厉害。但这清洗外机,也是个技术活,高空作业不说,得用专用的清洗剂,冲水的时候也得小心别弄湿了电路板。自己搞?风险挺高。
再想想,是不是当初安装的时候就没弄好?有些师傅为了图快,支架没选对,或者固定墙体的位置不对,导致共振严重。特别是那种老旧的墙体,本身就不那么牢固,挂个这么重的大家伙,一振起来,声音传导得老远。这时候,可能得考虑是不是要重新安装,加固支架,甚至在支架和机器底部之间加减震垫。那些黑色的橡胶垫,看着不起眼,但能吸收不少振动,对降低噪音效果挺明显的。
想到这些潜在的原因,头都大了。自己动手维修?拧拧螺丝还行,深入到风扇、轴承、压缩机这些地方,没有专业的工具和知识,风险太高。万一碰坏了什么,维修费用更高。看来,这种空调外机声音大的问题,自己折腾几次无果后,最终还是得请专业的维修师傅来瞧瞧。
预约维修的过程也挺心焦的。打电话描述症状,“我家空调外机声音特别大,轰隆隆的,晚上都睡不着。”师傅通常会问几个基本问题:“用了多久了?”“什么时候开始响的?”“是什么样的响声?”“制冷效果怎么样?”然后约定上门时间。师傅来了,通常会先听听声音,然后爬到外机旁边,仔细检查。看看螺丝是不是松了,摸摸振动的程度,扒拉扒拉风扇,听听压缩机的声音。经验丰富的师傅,有时候一听声音就能大概判断出问题在哪儿。
如果问题是螺丝松动或者支架不稳,那还好说,紧固一下,加个减震垫,可能几十块钱就搞定,立竿见影。要是风扇轴承磨损,或者风扇叶片问题,可能需要更换风扇或者轴承,费用就高一些了,几百块不等。最怕就是压缩机出问题,那个维修费用,动辄上千,甚至小两千,有时候想想,都够买台新的变频空调了。
所以啊,每次听到自家或者别人家那震耳欲聋的空调外机噪音,心里就犯怵。这噪音,不光是烦人,它还是个信号,告诉你这机器可能“病了”,或者说,需要人“伺候”了。定期清洗,检查安装情况,发现噪音异常及时请人维修,这些都是保护机器、保护耳膜、保护邻里关系的重要步骤。别拖着,越拖问题可能越严重,维修起来越麻烦越贵。
我现在,每次听到那轰鸣声,都忍不住想,到底是什么在响?是风扇在哭诉?是压缩机在哀嚎?还是支架在颤抖?这空调外机声音大维修,听着是个简单的问题,里面门道可真不少。希望我的大家伙,能尽快恢复往日的宁静,别再“吼”了。安静地吹着凉风,难道不是夏天最起码的诉求吗?为了这点宁静,该检查就检查,该维修就维修,别犹豫。毕竟,谁想在夏天,被自家空调外机的噪音折磨得睡不着觉呢?那日子,真不是人过的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