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想想啊,一年四季,这电话大多数时候是蔫儿的,响几声都是稀奇。可一旦那毒辣辣的太阳开始发威,气温直冲三十,奔四十五十去,得嘞,空调就成了救命稻草。这根稻草一有个风吹草动,电话就跟炸了锅似的,叮铃铃,叮铃铃,响得你耳朵疼,响得你心发慌。
我接过的电话可多了去了。各种腔调,各种年纪,但核心诉求基本一致:我的空调坏了,快来!越快越好!恨不得现在就从电话线里钻过来。

“喂!是空调维修吗?我的空调不制冷了!一点儿风都没有!家里老人孩子都热得不行了!” 这是带着哭腔的。
“喂!怎么回事啊?昨天还好好的,今天滴滴答答漏水!漏水啊!都淌地上了!” 这是带着质问的。
“啊,师傅啊,我想问问,我的空调是不是得加氟了?感觉没以前凉快了。” 这是稍微懂点儿,但基本是瞎猜的。
还有那种,“哎呀,我家这空调啊,用了十几年了,最近声音特别大,晚上吵得睡不着觉,是不是该换了?还是能维修啊?” 这是带着点儿迷茫的。
听着这些声音,脑子里自动勾勒出画面。那头儿,可能是个汗流浃背的大汉,光着膀子,对着吱吱作响的机器发愁;可能是个眉头紧锁的家庭主妇,地上用盆接着水,生怕泡坏了地板;也可能是一个急得团团转的店老板,店里没空调,客人根本待不住。他们的焦虑,透过电话线,像一股热浪一样扑过来。
你得听,得记,得判断。故障现象是什么?机器用了多久?哪个牌子的?有没有报修过?地址在哪?联系方式?啥时候方便上门?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错,因为那头儿的人,正指望着你呢。
最难缠的是那种说不清楚问题的。你问他,指示灯亮吗?他说,啥灯?你问他,有电吗?他说,肯定有电啊,插着插座呢!你问他,外机转吗?他说,我咋知道?我在屋里呢!有时候得像个侦探,从只言片语里拼凑出可能的故障原因。可你知道,电话里说得再清楚,去了现场,又是另一回事儿。
我们的师傅们,才是真正的英雄。顶着大太阳,爬上爬下,钻狭小的窗户,进闷热的房间。他们身上的工作服永远湿漉漉的,脸上不是汗就是灰。一个电话就是一趟活儿,从城南跑到城北,从高层楼顶到老旧小区。有时候,一个简单的堵塞,清理一下就好了;有时候,得换大件儿,一弄就是几个小时。
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次。一个老奶奶,声音特别小,说她空调不转了,家里像蒸笼一样。地址在一个很偏远的老小区。我赶紧记下来,跟师傅说,这个加急,老人。师傅二话没说就去了。去了发现,就一个特简单的问题,可能是遥控器没电了,或者啥线松了。师傅弄好了,老奶奶一个劲儿地感谢,声音都带着颤抖。师傅回来啥也没说,就默默喝了一大瓶水。那一刻,我觉得这工作,这些电话,值了。
当然,也有让人抓狂的时候。有人明明是自己操作失误,非要说机器坏了;有人觉得加氟是免费的,一听要收费就开骂;还有人约好了上门时间,到了地方电话没人接,白跑一趟。各种奇葩事儿都有。但你得忍着,这就是服务业,这就是空调维修的日常。
特别是夏天最热那几天,电话响得根本停不下来。你还没放下上一个,下一个就进来了。手忙脚乱,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。外面是酷暑难耐,屋里是电话机的“热情如火”。那种感觉,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。有时候,甚至会梦到电话铃声,惊醒过来才发现是幻听。
别看只是个接电话的,这里面学问可大了。你得懂点儿技术术语,能跟师傅沟通;你得懂点儿心理学,能安抚焦躁的客户;你还得懂点儿地理,能快速找到客户的位置。最重要的是,你得有耐心,有同情心,知道电话那头的,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,他们不是无理取闹,是真的急,真的需要帮助。
这个电话部,就像夏天的晴雨表。电话越密,说明天越热;电话里声音越急,说明情况越糟。它连接着机器的冷热,连接着人心的焦躁与期待。每一个电话,都是一个关于夏天、关于维修、关于生活的小故事。
所以,下次你报修空调,电话那头有人接起来时,请多一点耐心,多一点理解。他们不仅仅是接电话的,他们是连接你和清凉世界的桥梁。他们听到的,远不止故障代码和地址,他们听到的是夏天里最真实的呐喊。而我,就是那些呐喊的倾听者之一。空调维修电话部?哦,那是我与夏天搏斗的前沿阵地。
评论